一竞技一座超大城市的更新之路
编辑:小编 日期:2024-10-31 03:58 / 人气:
这是一个老工业基地,拥有门类齐全的制造业大类,曾经辉煌的三线建设企业留下了一个个老厂房、老小区;
这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,三千年江州城、八百载重庆府,灿烂的巴渝文化留下丰富的人文遗迹和历史建筑;
这是一座山水之城,四山纵贯全城,长江、嘉陵江交汇环绕,独具特色的地理形势造就了爬坡上坎、层叠错落的城市格局。
重庆,中西部唯一直辖市,也是我国辖区面积和人口规模最大的城市。如今,行走在这座超大城市,一个现象引人关注——
越来越多的老小区、老厂房、老街区、历史遗迹,逐渐成为宜居地、打卡地、新兴产业聚集地和历史文脉传承地。
因地制宜、以旧生新,重庆老旧城区持续焕发新活力。近年来,重庆践行人民城市理念,下足“绣花功夫”实施城市更新,让昔日的城市“锈带”变身为助力高质量发展、创造品质生活的城市“秀带”。
国庆假期,重庆民主村,慕名前来“打卡”的游客络绎不绝。创意十足的街边景观、清新文艺的特色小店、乡愁浓郁的老式建筑、配套齐全的服务设施……让人很难想象这里曾是一片破旧的居民区。
位于九龙坡区谢家湾街道的民主村社区,原是一家大型国企的家属区,100多栋老居民楼,最长房龄超过70年,由于年久失修,逐渐变得破败、脏乱,居民生活不便,怨言不少。
3年前,民主村片区启动更新改造,通过“留、改、拆、增”实施微改造、巧利用,在保留历史印记的同时,规划建设新潮时尚区、社区服务功能区、市井烟火区。
去年4月,焕然一新的民主村,呈现在人们眼前。75岁的退休职工陈代蓉说起住了几十年的社区:“以前是脏乱破旧,连走路都经常摔跤,如今环境美了、配套全了,社区食堂、医院、广场、各种门市应有尽有。”
作为西部老工业基地的重庆,进入新世纪以来,随着产业布局、空间格局调整,中心城区陆续出现大量设施破损、功能缺失的老旧小区、老旧厂区,居住其中的市民生活不便,宝贵的城市资源也出现闲置、沉淀。
近几年,重庆持续将老旧小区改造作为重点民生实事,着力解决居民的急难愁盼问题,完善城市功能和环境,努力让老旧小区焕发生机。
“我们聚焦市民居住生活的难点、一竞技app堵点和向往点,开展更新改造。”重庆市住建委副主任郭唐勇介绍,针对老旧小区居住安全和基本生活需求,细化明确基础类、完善类、提升类三大类39项综合改造内容清单,为居民提供“改造菜单”,经过社区复议等程序后,坚持“缺什么、补什么”,重点完善居住环境、“一老一小”、文化体育等配套功能。
南岸区团圆堡小区建于1988年,有1400多户居民。由于建筑老化、管理缺失,小区环境脏乱、管网破损堵塞等问题日益突出,有条件的居民纷纷搬走。
2020年团圆堡小区启动改造,但有的居民希望拆迁安置,有的居民对改造提出不同诉求……面对难题,当地街道、社区按照“党建和融、要事和议、治理和顺、小区和谐”的思路与居民共商共改,经专家现场勘察、居民投票决议等方式,拆除违建、增设停车位、改造小区公共空间;同时倡导居民自治,培育10多个社会组织开展公益活动,打造“和家”文化。
通过既改“面子”又改“里子”,小区于2022年9月顺利改造完成,赢得居民们的普遍认可。
“我在团圆堡生活了20多年,过去环境差、纠纷多,经常发生乱停车等矛盾,有时一大早就被争吵声惊醒。改造后,条件好了、矛盾少了,一些搬出去的老居民又搬回来了!”居民谢建芬说。
微改造,大民生。截至2023年底,重庆市累计启动改造老旧小区6069个,更新改造水电气管网4665公里、“一老一小”服务设施1500余处、农贸商超等便民设施6800余处,加装电梯5100余部,新增车位5.3万个,新增文体休闲场地68万平方米。
渝中区山城巷,历史悠久,是重庆母城的地标。古建筑、清末民初的外国领事馆、教堂和巴渝风格的吊脚楼、四合院,见证了过往的繁华。时过境迁,山城巷交通不便、建筑老损、私搭乱建等问题日益凸显。
在城市更新中,一方面要尊重山城巷整体风貌和空间肌理,因势利导制定改造方案;一方面也要想办法盘活街巷房屋和历史文化资源,在保存老建筑和传统风貌的同时,引入文创、休闲、餐饮等产业,打造文旅消费新场景、新业态,让老巷子“二次生长”。
如今的山城巷,夜幕降临后一串串灯笼点亮蜿蜒的步道,拾级而上,仿佛置身“天上的街市”。质朴的巴渝民居里,居民与游客摆着龙门阵,小面、火锅等地域美食与文创咖啡混搭,还有各种戏剧、脱口秀表演,日均客流量超2万人次。
今年国庆假期,包括山城巷在内的一批重庆老街巷,人潮涌动,俨然成为外地游客游览重庆的首选“打卡地”。
走街串巷后,游客们在社交平台上,用一个个“金句”点赞重庆老城更新带来的新体验:“这座山城不仅有迷人的夜景和麻辣的火锅,还有藏着无数故事的老街巷”“一半市井烟火,一半都市繁华”“看完轻轨穿楼、洪崖洞打卡,一定别忘去更新后的老街走走,那才是8D魔幻城市的内核…… ”
当前,我国城市发展模式发生深刻变革,大城市中心城区存量提质改造是迫切需要,但仅仅改造外在环境,老城很难被激活。
重庆在城市更新中注重对功能、环境、业态进行整体规划,在改造老城的同时,着力布局新业态、注入新产业,让城市在“新陈代谢”中,获得发展新空间。
嘉陵江畔的重庆大学设计创意产业园,一竞技app既有前沿低碳建筑技术,还有时尚的咖啡馆和工作室,充满科技范、文艺范。而此前,这是一个占地约45亩、闲置多年的老厂区,环境脏乱差,仿佛嘉陵江畔的一块“疤痕”。
“政府出台优惠政策,我们将厂房、锅炉房等原貌保留,改造成写字楼、展厅等,入驻员工近千人。”重庆大学建筑规划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负责人钟树生介绍,这样既整治了滨江环境、保留了城市记忆,又解决了企业办公场地问题、促进了产业发展,一举多得。
更新一点,带活一片,赋能一城。新中国第一座甲级体育场——大田湾体育场改造后,形成全新的体育产业园;将土地利用低效的破旧工业厂房翻新装修,建成新能源汽车销售中心;保留重庆钢铁厂老厂区空间布局,重新设计建成总部办公楼、产业办公区、工业博物馆等综合性园区;改造江北塔坪老居民区为北仓里文创街区,入驻商家150多户,创造近600个就业岗位,带动投资约6000万元。
一个个老厂房、老街区、老楼宇、历史遗迹,通过城市更新逐步化腐朽为神奇,成为新兴产业聚集地、历史文脉传承地。
城市更新往往投资体量大、实施周期长,同时还涉及居民、政府、经营主体等多方利益,如果仅靠政府“大包大揽”,很难实现可持续。
让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“携手”同行,破解难题。重庆在城市更新中,出台规划、土地、产权保障等一揽子支持政策,以市场化手段,激发原物业权利人、社会资本、国有企业、社会组织等各方面参与的积极性。
九龙坡区白马凼社区属于农转非安置房小区,修建于20世纪90年代,曾一度“上漏下堵中间烂”,一下雨就成水凼凼。经过2年多的施工,2022年改造完成后的社区焕然一新,菜市场、立体停车场、崭新的休闲设施等一应俱全。
这是重庆市首个老旧小区改造PPP项目,由北京愿景集团投资3亿多元一体化改造运营。愿景集团相关负责人介绍,整个项目为期11年,更新改造后,通过养老托幼、临街门面招商、物业收益等运营管理,有望在2028年左右实现盈利 。
政府引导支持、企业市场化运营、多方参与共建的合力,让城市更新更高效、可持续。
长江之滨依山而建的下浩里,是重庆最早开埠的区域,百年前就商贸发达。由于年代久远、缺乏统一规划、基础设施缺失,进入21世纪,逐渐萧条,老建筑成了危房,居民纷纷选择搬离。
是卖给房地产商搞房产开发,还是利用老街深厚的历史文化、独特的地理条件打造文旅新业态?面对两种不同发展路径,南岸区选择了后者:政府对下浩里原住居民进行住房安置,聘请专业公司对老街进行保护性开发运营。
政府划定红线,不大拆大建、保持原有风貌;企业则从规划、品牌设计,到门店招商、市场经营,完全按市场规律运作。
如今的下浩里,依山就势,老青砖、旧灰瓦、青条石的传统巴渝风貌依旧,充满文艺气息。飞流直下的瀑布旁,杨柳依依;藤椅边的盖碗茶,满溢着芬芳;丰富多样的文创、餐饮店面里,游客熙攘。
“在这里爬坡上坎、感受山城历史文化很有意思,特别是从山上到江边错落有致的老建筑,拍出来很美很出片,真是不虚此行。”来自湖南的游客汪女士说。
南岸区商务委副主任刘江勇介绍,自2022年11月开街以来,下浩里70余栋建筑中整体出租率达90%、入驻商家110家,很快成为重庆文旅新地标。
在重庆,政企携手、市场化运作的城市更新模式,在实践中正不断丰富,更多沉睡的老旧小区街区资源逐渐被唤醒、激活。
走进渝中区中山四路“建融家园”长租公寓,41套公寓装修雅致,还配建有供周边学生、环卫工人等学习、休息的场所。这栋楼房原为老旧小区闲置危房,经中国建设银行下属企业投资改造成高品质长租公寓后,很快被抢租一空,不但减轻了财政负担,还增加了租赁住房供给。
截至目前,重庆实施城市更新试点示范项目214个,总投资约2656亿元,成为促投资、稳增长、稳就业的重要支撑之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