东湖区:工业老厂房“蝶变”文化新地标工一竞技入口业遗存在东湖意库焕发新活力
编辑:小编 日期:2025-04-21 04:04 / 人气:
沿着“专八线”铁路栈道漫步,“沧桑”的龙门架、泛黄的海关监管仓门牌,见证了这里曾经的辉煌。上世纪70年代,这里是江西最大的外贸货物储运基地,日均处理集装箱超千个,铁路专线直通长江口岸。然而,随着城市功能迭代,仓库逐渐闲置,铁轨杂草丛生,成为城市发展的“伤疤”。
2018年,招商蛇口、中外运长航与东湖区政府三方签约,启动东湖意库改造项目。“我们不是简单地拆旧建新,而是像对待文物一样修复工业遗存。”东湖意库策划经理段茜茜介绍,改造过程中保留了90%老旧建筑的原有结构,“修旧如旧”,用传统工艺修复墙面,用锈蚀钢板打造景观小品,让历史与现代对话。
在“意书房”,400平方米的工业风空间藏有5000余册图书,开业以来累计接待读者10万人次;龙门剧场旁,游客正在尝试“煨光计划”素人改造……“这里曾是仓库的装卸区,现在成了年轻人拍婚纱照的热门地。”段茜茜指着铁轨栈道说道。园区内,陆上书店咖啡的浓郁交织着泰式餐厅的特色香味,时光影城、电竞酒店、非遗工坊等业态吸引着不同年龄层的游客。数据显示,2024年园区游客量达129万人次,同比增长15%。
“这里的每个角落都藏着故事。”市民王女士带着孩子在“意库号”火车头拍照打卡时说。
“我们构建了‘创意办公+文化消费+艺术体验’的全产业链。”段茜茜介绍,园区签约商户涵盖文创设计、非遗传承、数字艺术等领域。非遗技艺“豫章首饰錾镶”的代表性传承人吴刚在这里设立了1000平方米的工坊,通过“非遗+文创”模式,年销售额突破千万元,作品被中国工艺美术馆收藏。
数字科技为老厂房注入新活力。2023年,园区举办的“乘物游心”数字艺术展览吸引超2万人次参与,相关线万次。园区开发的InPark数字化平台,也为入驻企业科技赋能,全方位提供更高效全面的产业服务。
东湖意库的活力,不仅来自建筑改造,更源于其打造的“文化IP矩阵”。园区联合故宫博物院开发“山海经”“清宫鸟谱”“海错图”等IP,举办“瓦罐时装周”让非遗传承人走上T台,还定期推出文创市集、音乐节、露天电影等活动。非遗传承人吴刚感叹:“旧建筑承载历史,新功能激发灵感,这里让传统工艺与现代设计碰撞出火花。”
东湖意库的成功,同样离不开政府的“绣花功夫”。东湖区成立专项工作组,为园区协调道路改造、装修审批等事项。“我们提供‘管家式服务’,让企业专注创作。”东湖区住建局局长魏南新表示,政府还通过“创业大V”政策,为文创企业提供免费办公场地和创业培训。
这种“政府引导+市场运作”的模式,让老厂房实现“造血式”更新。一竞技平台数据显示,园区年接待游客超120万人次,带动周边餐饮、住宿消费增长30%,2024年营业收入突破10亿元,贡献税收超7000万元。
对周边居民而言,东湖意库更是一场生活方式的革新。70岁的老员工胡师傅回忆:“以前这里晚上漆黑一片,现在成了全家散步的好去处。”家住对面的徐阿姨每晚带孙子看露天电影,暑假的游泳馆和“意书房”则成为孩子们的假期乐园。
自2021年10月开业以来,一竞技平台东湖意库签约商户82家,已入驻80家,陆上书店、吴刚珠宝、AND CAFE、我叫王静香、鲟阳渔村、瓦吉塔、花间家居、观川植研所更是成了网红打卡地。
与此同时,当地文旅部门在招商东湖意库组织开展了“首届非遗年货节”“南昌版权保护月”“乘物游心数字艺术融合展”“南昌潮流时装周”“瓦罐时装周”等多场主题策划活动。
即将举办的“煨光计划”复古骑行活动更是东湖意库自2024年起持续在打造的系列活动之一。今年的“煨光计划”复古骑行活动共筛选了40位老百姓参与复古改造,以线下骑行四条文旅路线的形式,沿途打卡南昌文旅点位,并拍摄复古旅拍大片。
目前,园区周边新增餐饮、零售等配套企业30余家,带动就业超2000人。“以前这里是‘城中村’,现在成了年轻人聚集的‘活力圈’。”居住在附近的市民说。
站在园区制高点“云端观景台”,青山湖波光粼粼,红谷滩摩天大楼群尽收眼底。这种“历史与现代同框”的画面,正是东湖意库的独特魅力。“我们正在打造‘24小时活力街区’。”段茜茜说,夜间经济已成为新增长点,即将开放的湖滨草坪夜经济区也将为青山湖西岸片区注入更多活力。
原标题:《东湖区:工业老厂房“蝶变”文化新地标,工业遗存在东湖意库焕发新活力》
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,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,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,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。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。